请股市领导看  给中国股市开的药方

     六千万中国股民都说中国股市病了,有那些病症,且听股民的议论:

    *中国股市不是投资而是投机市场。效益好的公司股票不涨,效益差的公司股票反而老是上涨,

ST股票有时疯狂上涨。据说是因为有桩家在发力。我真不知道依据什么来选购股票?

    *我买了一支公司效益好的股票,但到了分红时,利润大部分被公司留存了。只分到一点点钱,比

银行利率少多了。我也应算是小股东,投了资不产生效益。

    *我最怕分红时公司不分线,只送股。有一次,每10股送8股,送股当天股价立即大幅下跌,仔细

一算,几乎没得到什么红利。我感到公司在耍花招。更可怕的是配股,迫使你向公司投入更多的钱。

    *我最近买了一支新股,没多久就跌破了发行价。我看了新股发行说明,说该公司如何如何好。怎

么一上市公司业绩就下滑,引起股价大跌。

   *我感到上市公司从来不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。它们只想到索取,总是想方设法来圈股民的钱,从来

不想到回报。只有少数公司例外,例如盐田港,分红时给股民的回报丰厚。

   *听说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。我国经济每年增长率大于7%,按理说中国股市应是牛

市,但奇怪的是,为什么近两年老是熊市?这充分说明中国股市极不正常,必须立即改造!

   *报上说,90%以上股民亏损,约一半人亏损很大。主要是中小股民。大股东反而赚了,为什么?最近

看报上分析原由,才明白究竟。拿03-09-15日上市的华夏银行来说吧!发行前净资产1.6元,这也是大

股东的投资成本。以5.6元发行公众股后,净资产升到2.7元。然后以7.48元开盘入市。大家立即算出,

大股东手上的股票已翻了3.67倍。这暴利来自何处?当然是来自二级市场上买了股票的股民。有人把

这叫做大股东[公司或大享]对中小股民的新股盘剥。看来我国股票的发行方法成大问题。

   *李嘉诚先生投资一家英国移动通信Orange(橙)公司,并取得控制权,公司从事的是一个有极大发展

前景的行业,经六年时间的精心经营,公司的效率大幅提升,股价涨了七倍,1999年11月转手Orange股票

,赚了46亿美元。令全世界震惊。他赚了谁的钱?不是中小股民的,是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所带来的钱。

当前中国有这样的公司吗?似乎没有!或极少。大多数公司每股净利只几分到四角钱。净资产收益率大于

6的公司不多。如果它们是向银行借钱,大概许多公司赚的钱只够还利息。若按一级市场发行价来计算收

益,则绝大部分公司收益率不到5%。幸好它们是向股民借的钱,每年不必还5%以上的利息。而且还可以随

意决定是否给股民分红,如何分红及分多少红?一分不给,中小股民也毫无办法,许多股民日益认识到,

在中国股市投资,不可能产生收益,像李嘉诚先生那样,根本不可能!许多人只是来投机,你赚我的钱,

我赚你的钱。到头来,中小股民搞不过大股东。大股东大赚,中小股东大亏损。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局

面,90%以上股民亏损,不少股民纷纷退出股市。可见中国股市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 如何来改革中国股市呢?股市管理官员和经济学家应想办法!老百姓也应想办法!下面展

示一个外行开的药方。请中国股市领导认真考虑。说了外行话,也请经济专家不要见笑,也许歪

打正着呢!同时也希望能引出玉来。

  三味药的处方

   一,股票发行应一步到位。公司所有股票定价应相同,全部在市场上公开发行,想买的人予付

定购金,按定金多少,成正比分配中签号数目,不流通的股也同法对待。任何人都可自由选择买

流通股或不流通股,这个股票价就应是公司股票当前的净资产。不流通股按每年20%逐步上市。从

发行之日起,五年之内全部上市流通。逐步缩小不流通股比例,10年后完全消失。

   二,股票每年分红一次。规定每股收益的50%必须用现金返回给股民。每股应分得的股息,不管

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多少,都不得低于用发行价[这是公司直接向股民借的钱]算得的银行当年一年

定期利息。做不到这条的公司,第一年警告,第二年还做不到就立即退市。公司保证连续三年内

做到此条才能入股市。

  三,公司若退市,应按每股发行价用现金偿还给股民。

质疑:

 一,可能没有公司想进入这样的股市!?

 答:肯定有。公司要资金,若从银行借,每年至少要还5%以上利息。若从其它渠道借,利息更高。向股

民借,只须至少还2%的利息。你想,公司愿向谁借钱呢?借人家的钱,还息还本,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,

述入股市条件可说一点也不苛刻。当前的股市却放任公司做违背天经地义的事。

 二,公司还会像现在这样,想方设法来圈股民的钱吗?

 答:你看出其中的约束机制吗?公司若圈钱越多,要还的利息也越多。不像现在这样,圈了钱可以什么

     也不还。所以,差的公司不敢来圈钱,也不敢做假帐来骗钱。相反,好的公司敢于来圈钱,因为它

     相信自己有偿还能力。但也不敢超越自己的偿还能力来圈钱。

 三,股民投资股市,至少有一年定期利息的回报,没有什么风险。这样的股市,将把全社会的资金吸进

去,银行岂不被掏空?

 答:不可能。一年定期利息是按发行价算的。股票上市后一般都溢价。例如,华夏银行发行价5.6元,上

后大约是7.4元。大多数股民中不了签,买不到原始股,而只可能去买溢了价的流通股。所以,7.4-5.6

=1.8元是没有利息的。这只股上市后只翻了1.3倍,是很小的。据说,上市后通常能翻1.8-2.5倍。所以不

会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股市买股票。何况还要冒公司退市的风险。公司若退市,溢价那部分的钱是拿不回来

的。这种股
市有严厉的退市规则,经营不好的公司很容易被退市。股民怕遭受退市损失,将不敢去跟风不

好的股票,这就会导致好的股票看涨,差的股票抄不起来,涨不起来。使股市回归正常运转。

 四,在你设计的股市中,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有2%以上的利润,才能应付股东的息钱,否则,公司一定亏

损。效益不好的公司在这种股市中是无法生存的。这样做对吗?

 答:对!不好的公司就是应该被淘汰。股民的钱就是应该投入好的公司中,才能真正的钱生钱,像李嘉

诚先生所投资的公司那样。当前,不好的公司能在股市中混,一次又一次的圈了股民的钱,交出的答卷是

每股几分收益或负收益。股民骂这类公司的老总是败家子。这类公司早该逐出股市了。一个股市的上市公

司大部分是效率不好的公司,这个股市好得起来吗?

 五,在这样的股市中,股民会如何选买股票?

 答:大多数股民会选择效益好的,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的股票。因为红利丰厚,并因此股票价格会不断上涨

。不会像现在,公司效益好,股民照样得不到好处。少数股民仍会去买被暴抄的股,股价大涨大落,有时

溢出价很大,亏损了当然自己负责。不过,会跟的股民不会很多,因为这种股市中,已有了比较稳妥的投

资赚钱道路。疯狂的抄股将会难以进行。

 六,世界上似乎没有你设计的这种股市?

 答:我们不能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吗?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总有第一个人先去做。我设计的是具有中国特色

的股市。是根据中国公司当前特点而设计的。它切中要害。它阻止了不良公司在股市中混水摸鱼。抑制了

投机者的疯狂抄作,保护了投资者,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。但它不保护喜欢跟风投机者的股民。

 七,你这种股市中股价上涨的动力是什么?

 答:主要靠公司效益的提升,公司的发展壮大。公司如果在五年中壮大5倍,那麽它的股票价格大约也

会相应的涨5倍。股民赚的钱来自公司的利润,而不是别的股民身上的钱。就像李嘉诚先生买股票所赚的

钱那样,来路正当,利已利社会。这样的股市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。

 八,当前已上市的公司有一千多家,如何转入这种股市?

答:给五年时间来逐步适应新股市,五年之后仍适应不了就退市。有五年时间,股民来得及作好应付手中

股票可能退市的准备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[2003-09-25]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答网友质疑          

[1]流通和不流通股同价同时发行,大家当然愿意买流通股,不流通股没人买怎么办?

 答:不会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。若多数人去买流通股,则不流通股的中签机会大坛,就会有人转而去买不

流通股。等一年之后,或最长五年之后即可上市流通。

[2]现已上市的股中的不流通股约占总数的60%,且成本极低,通常只是市场价的 10-40%。一旦它们上市,

持这类股的人[公司,机构,国家,大享]将大发一笔财。也很可能把股市冲垮,怎么办?

 答:这确是一道相当难的题目!前几年搞国有股减持,造成对股市极大冲击而不得不停止。现在要全部不

流通股上市就更难了。我想了一个办法,大家看是否可行?

     把不流通股当新股来发行上市,可简称二次发行法。把当前市场价和不流通股成本价的差价中的

40%加入成本价中作为发行价,在市场上按通常新股发行方法公开发行。例如,某个股成本价2元,当前市

场价8元,则差价是6元,40%是2.4元。所以发行价应是4.4元。

      这个办法既照顾了持不流通股的人的利益[股价上升了120%],也照顾了一般股民[中签后,也会有收

益]。由于持不流通股的人也可以去买这二次新股,所以它们还有一次赚钱机会。

      这个方法把巨大冲击转变成了发行新股对市场的小冲击。由于是用十年时间来完成这件事,故对

股市
的影响会不大。当然,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其它新股的发行。

      能否行得通?关键在于持不流通股的人是否同意这个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 接网友电子邮件后进行了补充和稍许修改  2003-09-29]